——中國陶瓷業的韌性突圍
最近泛家居行業風急浪高,陶瓷巨頭蒙娜麗莎更是被推上輿論風口。但我想說:真正的扛旗者,往往在爭議中定義未來。
最近,蒙娜麗莎氨氫零碳“石界”新品、蒙娜麗莎集成巖板&快捷交付系統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。從綠色陶瓷,到綠色裝配式部品交付,蒙娜麗莎給出未來戰略的新方向。

從2007年陶瓷薄板生產線橫空出世,到2024年全球首條氨氫零碳燃燒量產線落地,蒙娜麗莎用18年證明一件事:行業寒冬里,只有敢革自己命的企業,才能找到火種。
數據不說謊——能耗占陶瓷成本30%,雙碳政策更是懸頂之劍。當多數企業還在糾結“活下去”,蒙娜麗莎已把槍口對準行業命門:用技術撕開減碳缺口,用交付重構產業邏輯。

氨氫生產線燒的是錢,但煉出的是未來。碳排放數據穩定在0.1%左右,氨排放濃度在3mg/m3左右,這不是實驗室里的表演,而是生產線上的真刀實槍。資本市場的反應最誠實:今年1月“首發經濟”概念股異動,蒙娜麗莎連續漲停。資本投的不是當下,是十年后的生存發展權。
再看交付戰場。舊改萬億市場近在眼前,但傳統鋪貼模式已是死胡同。蒙娜麗莎的解法夠狠——從賣瓷磚轉向賣裝配式部品交付。這步棋,直接跳過“產品內卷”,在服務鏈上再造護城河。

有人問:意大利拉米娜能做薄板全球稱王,我們為何困于內耗?答案就在戰略定力。行業困境中,龍頭企業異常清醒,東鵬提出“薄型瓷磚巖板復合材料戰略”,金意陶死磕發泡陶瓷,蒙娜麗莎的選擇是:左手抓氨氫生產革命,右手破交付世紀難題。兩條腿走路,走的是陶瓷業的獨木橋。

當然,氨氫生產線是一個宏大的命題,如何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效率的平衡?。
有時候我甚至在想,我們這個行業的減碳,究竟是技術路線的選擇,若陶瓷年產量真從100億㎡腰斬至50億㎡,靠規模萎縮實現的碳達峰,究竟是產業升級還是生存危機?另外,氨氫生產成本較高,所以生產陶瓷薄板,減少燃燒時間似乎更合適。因此,薄型化還是繞不開的話是。
行業的真正突圍,既需要蒙娜麗莎式的技術沖鋒,也要在技術營銷、商業模式的創新突圍。中國陶瓷年產100億平方米的黃金時代或許不再,但萎縮不等于消亡。真正的危機,是從業者失去仰望星空的勇氣。蒙娜麗莎的探索未必全對,但至少證明:在減碳與交付的生死命題前,正在為行業鑿出生路。

蒙娜麗莎的探索,本質是在回答陶瓷行業的終極命題:當規模紅利消失,我們拿什么定義新時代的產業價值?其給出的"技術深度+服務厚度"雙元解法,或許正在勾勒未來產業圖景——在這里,環保不是成本而是競爭力,服務不是負擔而是利潤源,創新不是冒險而是生存術。
最后說句實在話:嘲笑創新者的,往往最先被時代淘汰。給破局者多點耐心,寒冬里的火種,或許就是春天燎原的星火。蒙娜麗莎的探索之路,或許正是陶瓷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。讓我們共同期待,在減碳與交付的雙輪驅動下,中國陶瓷行業能夠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索瓷集成巖板&一號板匠研究院 蒙政強/供稿